Wednesday, September 26, 2018

排放交易系统将对投资决策产生实际影响

在中国实施的各项温室气体减排政策中,碳定价具有极大的减排潜力。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( )、发改委能源研究所( )、能源创新机构(  )进行的建模分析表明,到2030年,在实施碳定价的情况下,碳排放将比常规情境减少27.49%。

尽管碳排放交易系统将发挥重要作用,但并非万能;该研究也指出,中国要实现气候目标,必须同步实施其他补充政策。中国目前的减排政策组合印证了这一观点:碳市场将与一系列其他措施共同发挥作用,例如电力行业改革和新能源汽车双积分制度等。

3. 配额管理决定全国碳市场的减排效果

中国碳交易试点的市场碳价上下波动,但大多数时间维持在每吨60元人民币以下,平均价格大约为每吨30元人民币。国家发改委应对气候变化司副司长蒋兆理称,碳价要到2020年以后才会达到每吨200-300元人民币,在此之前,企业无法感到真正压力。2017年中国碳论坛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,受访的业内人士普遍预计未来碳价会随着交易量增加而稳定上涨,但价格上涨幅度仍存在不确定性。

美国环境保护署估算,目前碳排放的社会成本为每吨41美元(272元人民币),而目前全球几乎所有碳排放交易系统的碳价都低于这一价格。碳价过低是所有碳交易市场的普遍现象,其主要原因是超额分配配额,中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国的试点项目也存在这一现象。美国加州和英国近期就开始通过最低限价的方式来解决这一问题。中国也可以出台此类政策;中国碳论坛研究负责人休•斯莱特表示:“在试点项目中,中国主要依赖事后调整机制和价格稳定储备金的方式稳定碳价。但是,为了鼓励去碳,中国应该考虑实行最低限价制度。”

虽然由于低价和超额分配配额,碳交易市场的机制目前尚未催生出大幅的碳减排,但这些系统已经产生巨大的收入:到2016年年底,全球碳排放交易系统已创造收入近300亿美元。这一收入正用于其他气候变化减缓和适应项目中。

4. 区域试点为全国碳交易打下基础

自2013-2014年起,中国的试点碳市场开始进行交易,为建立全国碳市场打下基础。首批七个试点系统包括五市两省,涵盖13.7亿吨二氧化碳以及3271个责任企业。随着时间的推移,交易量不断增长。中国碳论坛2017年调查报告显示, 年试点市场的交易量和交易额分别增长了106%和29%。试点系统合规性较高:2016年以来, %纳入系统的企业能够遵守试点规定。

其中,北京碳市场的碳价最高,并保持高度稳定,维持在每吨50元左右。包括广州在内的试点市场进行了配额拍卖试点——全国碳市场成立初期,配额实行免费分配,最终将逐步转变为拍卖方式。即使在全国碳市场开始交易之后,试点市场预计仍将继续运行一段时间,确保赞未纳入全国市场的企业参与数据收集和减排行动。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